14岁时的毛主席一句评语,竟精准预示了少年未来将在国家舞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一句“这个娃娃了不起,一定要重点培养”,这不仅是对其才智的认可,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那么,这位少年究竟是谁,他为何能在革命圣地延安,初次面见领袖时,便获得如此高度评价?这背后,交织着血脉传承、革命熏陶与时代际遇的传奇篇章。
从他三岁便失去至亲的童年开始,李鹏的人生轨迹就注定不凡。他原名李远芃,生于1928年。父亲李硕勋,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在1931年便海南壮烈牺牲。母亲赵君陶,同为早期党员,在困境中独自抚育他长大。
在党组织的深切关怀下,母亲赵君陶于1941年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年幼的李鹏送往延安。次年,14岁的他,在家父旧友的安排下,抵达了这片革命的圣地。延安,对于李鹏而言,不只是一个避难所或学校,更是他性格与信仰塑造的关键熔炉。
就在延安求学期间,中共中央青委委员蒋南翔注意到“芃”字生僻,便建议他改名为“李鹏”。这个新名字,寓意“大鹏展翅”,饱含着对革命后代继往开来、贡献国家的深切期盼。李鹏欣然接受,并沿用至今。
延安初见,一语惊人
一个寻常的周末下午,李鹏照常去探望陈云叔叔。正当他们准备用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食堂里,那便是毛主席。这场在小灶食堂里非正式的同桌用餐,开启了李鹏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页。
毛主席通过陈云的介绍,得知眼前这个少年正是烈士李硕勋之子,同时也是赵世炎的外甥,脸上立刻流露出关切的神色。他亲切地询问李鹏在延安的学习情况,尤其关心他正在阅读的书籍。
当问及最喜欢哪部小说时,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三国演义》。接着,毛主席又问,书中最佩服的人物是谁。李鹏思索片刻,答道:“我佩服曹操。”这回答出乎意料,却引起了毛主席更大的兴趣。
少年进一步解释了他佩服曹操的原因,并非是其霸气或谋略,而是曹操“能团结人”的特质。他举例说,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曹操毫不犹豫地烧毁了部下与袁绍私通的信件,以此来消除猜忌,稳定军心。
李鹏这番分析,稚气中透着一份独到的深刻见解,令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他当即转向一旁的陈云,语气坚定地说:“这个娃娃了不起,一定要重点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这句话,无疑为李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公馆的言传身教
除了毛主席的慧眼识人,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对李鹏的关爱与教诲,也是其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印记。早在李鹏12岁时,在重庆曾家岩的周公馆,他便首次见到了周总理。
那时,周总理拉着他的手,细心地观察到他有些驼背,当即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男子汉要挺胸抬头!”这不仅仅是纠正站姿,更是品格塑造的开端。李鹏在周公馆住了大半年,常观郭沫若等人与周总理讨论国事,革命的种子悄然埋入心底。
即便到了延安,周总理夫妇对李鹏的关怀也未曾中断。李鹏常到他们住处“蹭饭”,周总理每次都会不忘关心他是否还驼背。周总理甚至亲昵地称他为“兰兰”,这个乳名取自他大姨赵世兰之名,体现了亲人般的温情。
周总理的教诲不仅停留在生活细节,更深入到做事的原则。一次,李鹏借阅了《唐吉诃德》却未及时归还到原位。周总理以此为例,耐心教导他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为李鹏严谨细致的品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电情缘,报国志向
李鹏的志向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他前往延安之前,便已展露端倪。在吴玉章休养地北碚北温泉居住期间,他受到吴玉章之子吴震寰的影响。吴震寰曾留学法国学习水电工程专业,他的经历和专业知识,如同启蒙的火花,点燃了李鹏对水电工程的浓厚兴趣。
在那个年代,李鹏已敏锐地意识到,在国家重建和未来发展中,电力事业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水电的需求将异常迫切。这份早期的洞察与兴趣,成为他未来专业选择的导向。
因此,在革命成功后,他毅然选择了水电专业,并被公派到苏联深造。在异国他乡,李鹏刻苦学习,学业优异,其毕业设计更是获得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投身国家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5年学成归国后,李鹏将所学知识悉数报效祖国。他从基层做起,历任发电厂厂长、电力调度局局长等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也始终坚守原则,在电力系统默默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凭借对电力事业的深刻理解和杰出贡献,李鹏在1979年被任命为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时年51岁。他成为当时国务院最年轻的副部长之一,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后四年,他的政治生涯继续攀升,于1983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最终,在1988年4月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开启了长达11年的总理任期。在此期间,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8年,李鹏卸任总理一职后,继续在国家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新的岗位上,他致力于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2003年,李鹏正式退休,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正国级职务生涯。直到2019年7月22日深夜,李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离世,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深切缅怀。
预言何以成真
毛主席当年对14岁少年李鹏的“预言”,在四十余年后,通过李鹏自身的不懈奋斗和对国家电力事业乃至治国理政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完美印证。
从延安窑洞里的稚嫩少年,到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导者,李鹏的生涯印证了革命前辈的远见卓识,也彰显了个人才华、坚韧与党组织培养相结合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他不仅是忠烈之后,更是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革命后代肩负使命、赓续奋斗的生动写照。
股票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