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邓大军将星璀璨的群体中,一位备受器重的爱将——开国上将陈锡联,却曾两次在关键场合被其老首长邓小平拒绝握手。
这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实则蕴含着邓小平独特的治军之道和深远考量。
文章将揭示,这种“反常”的领导方式,如何成为锻造这支军队“钢筋铁骨”的关键,并深刻影响了一代将领的成长。
猛将养成记
陈锡联的早年生活十分艰苦。他出生在1915年,幼年时父亲便离世,家境贫寒至极。
年少的他曾放牛为生,甚至不得不沿街乞讨,饱尝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早早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
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毅然决然投身革命洪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
凭借战场上的过人胆识和英勇无畏,他很快就赢得了“小钢炮”的绰号,名声逐渐在军中传开。
陈锡联不仅作战勇猛,还十分好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通过自学,努力提升军事知识和文化水平。
他早年有过一段趣事。一次,他将金砖误认为普通的铜块,不仅用来垫床脚,甚至还随手丢弃。
时任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后勤部主任郑义斋发现后,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为此感叹。
两位首长感慨,陈锡联出身贫苦,连金砖都不曾见过,这反映了他朴实无华的本色。
这些早年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塑造了他朴实、勇敢、好学的性格底色。
1938年1月,抗日战争初期,陈锡联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山西辽县的129师总部,22或23岁的陈锡联初次见到了新任129师政委邓小平。
那时的邓小平34岁,风华正茂,正值壮年。在一次干部大会上,邓小平正对全师官兵讲话。
陈锡联,这位年轻的红八十八师第二六三团政委,或者说红4军第10师副师长,大胆地插了一句话。
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邓政委也很年轻啊!”这句话语出惊人,却又带着几分天真与率性。
邓小平闻言,被陈锡联的直率逗乐了,随即对这位年轻的将领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这次不同寻常的初见,让邓小平对陈锡联开始了深入的“摸底”考察,迅速判断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自此之后,邓小平开始对陈锡联进行悉心的引导与培养,意图将其从一位勇猛的战将锻造成为独当一面的名将。
1938年春,神头岭大捷后,陈锡联因在战斗中“啃骨头没吃肉”而向邓小平抱怨,言语中带着几分不甘。
邓小平听后,非但没有责备,反而笑着承诺,会很快给他“大肥肉”来吃,让他能痛快地打一场胜仗。
仅仅半个月后,在响堂铺之战中,邓小平特意安排陈锡联的部队作为主攻,让他担任了主角。
在战前部署时,邓小平特别提醒陈锡联,这次不仅有“肥肉”,还“连着硬骨头”,要他做好准备。
陈锡联不负众望,在响堂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成功缴获了日军大量物资,包括多门山炮。
邓小平对此赞不绝口,多次在师部会议上公开表扬陈锡联缴获日军山炮的英勇事迹,将其作为典型。
在邓小平的巧妙安排和信任下,陈锡联的作战能力持续提升,赢得了日伪军的忌惮与认可,名声大噪。
陈锡联也因此对邓小平的知人善用、运筹帷幄的用人艺术心服口服,感叹其深谋远虑。
胜利莫骄傲
时间来到1946年秋,正是中秋节前夕,刘邓大军取得了定陶战役等一系列辉煌胜利。
在第二野战军司令部,31岁的陈锡联和其他高级将领,如七纵司令员杨勇、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以及参谋长李达、副政委张际春等,齐聚一堂。
部队在连番胜利之后,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部分官兵开始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认为天下已定。
随之而来的是,群众纪律有所松懈,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
刘伯承和邓小平为此决定召开一次特别的会议,旨在及时纠正部队中出现的这些作风偏差。
会议开始时,陈锡联习惯性地走向邓小平,伸出手想要握手示意,表达敬意。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邓小平却拒绝了陈锡联伸出的手,面色严肃,毫不留情。
邓小平语气严肃地宣布:“我们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不要刚打了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
他继续说道:“握手言欢,你好我好!这种风气绝不能姑息。”话语掷地有声,震慑全场。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和话语,让会议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异常严肃,甚至有些凝重。
整个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气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反思,无人敢有丝毫懈怠。
刘伯承、李达、张际春等领导相继发言,严厉指出了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毫不避讳。
在邓小平强大的气场和严厉的基调下,陈锡联和杨勇等将领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深感自己身上也存在类似问题,于是主动起身,坦诚地进行了自我批评和检讨。
看到将领们认识到错误,邓小平方才宣布散会,结束了这场深刻的作风整顿。
这次“不握手会议”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部队中刚刚萌芽的骄傲之火,作用显著。
会议结束后,部队的骄傲情绪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整体纪律性也明显改善,焕然一新。
对陈锡联而言,这次经历是一次深刻的警醒,让他终身受益,铭记于心。
从此以后,他在治军方面变得更加谦逊平和,也更加注重军队在多层次、多维度上的全面发展。
简陋小屋的训诫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这座国民党旧都,终于获得解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座西南重镇的接管任务异常复杂,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将这一重担交给陈锡联。
34岁的陈锡联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同时兼任重庆市市长和第一书记。
起初,陈锡联对于担此重任有些担忧,认为自己的能力可能不足以胜任这座大都市的管理。
邓小平则给予了他坚定而有力的鼓励:“不会就学,能力不够就抓紧提高嘛!”言语中充满信任。
接管重庆后,陈锡联的工作异常艰难,他每天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
他需要处理潜伏的特务、猖獗的土匪、复杂的帮派势力,甚至还面临着被暗杀的威胁。
同时,稳定重庆混乱的金融市场,也是一项迫在眉睫且棘手的任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陈锡联常常直接睡在办公室里,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可言。
就在这样艰巨的背景下,邓小平再次召集高级干部到他家中开会,讨论重庆的接管问题。
邓小平的住处非常简陋,甚至连屋顶都有些漏水,与高级干部的身份极不相称,条件艰苦。
如同上次会议一样,邓小平在这次会议开始时,再次拒绝了与在场的干部们握手。
他开门见山地指出,部队中存在“闹房子”的问题,即一些干部和战士争抢国民党遗留的豪华住宅。
邓小平以自己和刘伯承的简朴居住条件为例,无声地对在场的所有干部进行了深刻的教育。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绝不能追求享乐。
这次会议的效果立竿见影。在邓小平的言传身教下,陈锡联等高级干部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深刻认识到廉洁奉公的重要性,部队中从此再未出现争抢房产的现象,风气为之一清。
陈锡联也正是在这样摸索与磨砺中不断成长,使得重庆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1950年10月,陈锡联离开了重庆,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
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炮兵部队和后来的战略导弹部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他对确定酒泉作为导弹试验靶场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石。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功勋将领,名垂青史。
此后,他继续在军队担任要职,先后出任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员。
岁月流转,到了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
已经82岁高龄的陈锡联将军,闻此噩耗,悲痛万分,心潮久久不能平息。
他接受了《人民日报》的采访,深情回忆起邓小平对自己的爱护与教导。
陈锡联特别提到了那两次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握手会议”,语气中充满感慨。
他感慨地说道:“小平同志话虽不多,却很有力。”每句话都直指人心。
他还表示:“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感谢小平首长,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最令人动容的是,陈锡联将军发自肺腑地评价道:“他两次不拉我的手,但我始终认为,他批评一次,我们就进步一次!”
他进一步阐释了邓小平的治军理念,指出“小平同志担任军中老领导职务几十年来,在治军上极其严格”。
“对我们高级干部也不例外。尤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迁就,一样铁面无私。”
陈锡联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名将,其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的品格,至今仍受人敬仰。
邓小平的两次“不握手”,表面看是冷峻无情,实则恰恰是他目光如炬、铁面无私的领导艺术的生动体现。
他深知,将领的每一次思想提升和品格锤炼,都源于对自身不足的深刻反省和对党性原则的坚守。
正是通过这样近乎严苛的教育方式,邓小平不仅成功塑造了陈锡联等一代将领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的卓越品格。
更在关键时刻校正了军队的作风偏差,铸就了人民军队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始终保持纪律严明、廉洁奉公的坚韧军魂。
刘邓麾下众多将领普遍钦佩邓小平的治军之道,他独特而富有远见的领导艺术,成为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宝贵财富。
股票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