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在地铁里被挤得喘不过气,或是在环路上堵得一动不动时,我总会下意识地望向窗外。偶尔,一列火车会“嗖”地一下,干净利落地划过远方的天际线。每当这时,脑子里总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坐火车上下班,每天在城市间穿梭个几十公里,那该多好?
这念头像个遥远的白日梦,很美好,却经不起推敲。你只要稍微往深处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事儿背后藏着一连串的现实问题,一盆盆冷水能瞬间把你浇醒。
其实,铁路通勤也不是什么新概念。听长辈们说,八九十年代国内也曾有过类似的尝试,但后来随着高速公路网的铺开,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私家车,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想重新拾起,第一个障碍就相当棘手:你的家,和火车站,大概率并不顺路。
国内的火车站,要么就盘踞在老城区的核心,周围是密不透风的楼群和能把导航绕晕的单行道;要么,就被安置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远郊,顶着一个响亮的“某某新区站”的名头,可你打车过去都得跟司机解释半天。即便规划图画得再好,说要把车站建在居民区附近,比如北京那个房山东站,可你去问问周围的住户,恐怕没几个人会真的为了这个而搬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惯性轨道,不是轻易能改变的。
而且,车站本身就是个稀缺资源。你看那些铁路通勤发达的城市,比如东京,一张交通图上密密麻麻上百个站点,织成了一张真正的网。反观我们,一座特大城市,掰着指头能数出来的主枢纽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小站零零散散,远未成气候。通勤讲究的是“门到门”的便利,当车站数量不足,你家和公司恰好都落在铁路沿线的概率,可能比摇中车牌号高不了多少。
好,就算你运气极佳,克服万难,真的在火车站旁安了家。下一个问题或许更致命:你的公司,会在另一个火车站旁边吗?
我曾特意留意过,铁轨的两侧通常都是些什么单位。铁路局的某个附属机构、巨大的仓储物流中心、铁路设计院……我记得有次列车路过良乡站,旁边好像就是个电力设备厂。在这些地方上班的人,住在附近自然方便。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上班族呢?你见过哪个互联网大厂或金融公司,会把自家光鲜亮丽的玻璃幕墙大楼,盖在每天能听到火车“况且况且”声的地方?它们更倾向于扎堆在规划齐整的高新区,而那些地方,离火车站往往有相当一段距离。
更何况,在这个时代,谁又能保证一份工作能干到退休?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生活的一切都围绕铁路重新安排,实现了通勤自由,结果下一份工作换到了城市的对角线。之前所有的折腾,不都显得有些徒劳吗?
所以你看,想在国内依靠铁路进行三五十公里的中长途通勤,真的很难。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因为再近一些,二三十公里以内,地铁系统早已把这件事安排得明明白白,它更便宜、站点更密集,铁路没什么竞争优势。只有把距离拉长到这个级别,它风驰电掣的速度优势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不过,最近看到广东城际“四线贯通”的新闻,倒让我心里那点熄灭的火苗又重新燃了起来。
我琢磨了一下他们的做法,核心思路似乎有点像“大力出奇迹”——密集地建设车站。当一座城市里的火车站不再是几个孤岛,而是密密麻麻地连接成片,那么从你家到公司的“巧合”,其发生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这就像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重新撒下了种子。
当然,我也在新闻图片里看到,许多新开的车站周围仍是一片黄土和吊车,显得有些荒凉。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更需要合适的土壤。光有车站是不够的,还需要围绕这些新的交通节点,把写字楼、商场、餐厅乃至住宅区都慢慢“培育”起来。只有当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真的能够“生长”在铁路沿线时,那种伴着列车呼啸,看着窗外风景上下班的场景,才可能从想象中,真正走进我们的现实。
股票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